LOhu輔助

志工系列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建邦台北26日電)台灣習俗中,民眾若遇到有人辦喪事,通常是避之唯恐不及,但越南媳婦嚴沛瀅卻打破習俗,到公墓當志工;她說,越南習俗中對喪事較無忌諱,服務過程中只看見兒女對父母的孝心。

嚴沛瀅嫁來台灣近16年,直到近幾年才開始擔任許多政府機關志工,也利用母語,協助同鄉,從事通譯服務工作;最近趁清明節,前往公墓擔任志工。

她說,「當志工,不僅可以滿足服務別人的喜悅,更可讓民眾了解新移民願意對台灣這片土地付出。」由於2個女兒都已經逐漸長大,她也期許自己成為兒女未來榜樣,甚至變成其他新移民姊妹可仿效對象。

1996年嫁來台灣的嚴沛瀅,一直到2005年開始透過民間團體得知有許多參與志工機會,直到現在,還是持續在各醫院、政府機關等機構擔任志工。

她笑著說,雖然志工沒有薪水,但可接觸到許多行業,久了也變成自己專業。

直到2007年移民署成立後,透過介紹前往當通譯和志工;她說,開始當志工後,跟外界接觸多,不僅增進自己見聞,也可學習很多事物,除更加了解台灣,也讓自己每天都有事可做。

今年清明節,嚴沛瀅和許多新移民朋友申請到公墓擔任志工;她說,選擇到公墓擔任志工,就是抱著服務大眾念頭,除希望減少火災外,也期盼前往祭拜祖先的民眾,了解新移民願意付出的一面。

嚴沛瀅說,在越南習俗,若有熟識鄰居、朋友家中有喪事,許多人都願意協助,不僅可積陰德,也能將惡運帶走。

她說,在台灣卻是剛好相反;建議新移民,若想幫忙鄰居或朋友處理喪事,最好先與家中長輩溝通;擔任志工的這幾年,今年算是特別,因為擔任公墓志工,也讓嚴沛瀅了解,台越在處理喪事不同做法,在她的眼中,去公墓幫忙只看到兒女的孝心,並無其他忌諱,且聽到許多民眾一直把謝謝掛在嘴邊,也讓自己心情愉快。

不僅喜歡擔任志工,嚴沛瀅深感要打破新移民在台灣生活的疆界,成立「台灣新移民文化交流協會」,希望透過協會讓民眾了解新移民文化,也讓新移民更快融入台灣生活。

嚴沛瀅平時不僅擔任移民署服務站通譯人員,也是新北市土城區某國小的新移民母語課程兼任越語老師;她說,希望透過在小學兼課教書,讓更多小朋友學習台越間不同文化。

她說,擔任志工的這段時間,除利用自己母語的優勢,為許多新移民朋友進行翻譯,也因為角色不同,看到許多新移民來台所遇到的狀況。

從2005年開始擔任志工,直到現在已經8年多,她不僅從中學習到很多事物,也更讓她覺得台灣是個很好的地方,政府也很照顧新移民朋友,但還是有不足的地方。

她認為,政府提供很多資源,但未將相關資源統整好,如移民署舉辦過讓新移民上課的課程,其他政府機構就不用重複辦,可減少資源浪費。

嚴沛瀅說,許多外配都是因婚姻來台,且大都處在中低收入戶或小康家庭,新移民都需要工作養家,若政府提供志工可補貼少許費用或用約聘方式僱用,不僅讓外配可學到不同東西,也會提高當志工意願。

回憶起擔任志工的起源,嚴沛瀅說,一開始經由介紹到伊甸基金會擔任志工,之後才有機會接觸到其他政府機構,當中有到醫院擔任志工,主要是協助新移民朋友處理表格等行政程序、或是擔任翻譯。

她說,擔任志工期間,常接觸到政府機關,才有機會參與政府開設的志工課程,累積自己的專業,也是因為上課,名單才會建立在政府機構資料庫內;未來若有許多單位要找志工,就可透過資料庫聯繫,增加擔任志工機會。

嚴沛瀅笑著說,未來還是要繼續穿著志工背心,持續服務民眾;也建議新移民姊妹,只要家中環境許可,還是要多跟外界接觸,甚至多多參與志工,不僅透過服務獲得心中滿足,也可得到許多不同知識。1010526。

蕃新聞新版 馬上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