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月全台連日大雨,各地農作區災情頻傳,根莖類作物發爛、茶心老化成葉、水稻倒伏,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啟明指出,政府應強化民眾氣候災變的憂患意識,與民間合力推動農業保險制度,農委會輔導處則回應,現階段仍以農損補助為主。

冬雨釀災是氣候異常的結果,根據近10年以來中央氣象局氣象站資料,台東11月從來沒下過這麼多雨,雨量合計已經超過550毫米。根據農委會21日統計結果,今年冬日暴雨已經造成全台農損超過4億6千萬元。

近日雙英相繼前往勘災,昨天總統馬英九在台東更直接指示農委會全面檢討農業災害救助辦法,提高農損救助金額,然而氣候異常造成的農業損失,並不是災害賠償就能解決。

彭啟明說,「現今氣候異常加劇,農業產業首當其衝,多數農民卻仍然認為農作就是靠天吃飯」,他認為,政府應強化農民面對氣候災變時的應變意識,輔導農民建立氣候災害的風險管理觀念,否則屢次提及農損補償議題,政治人物競相喊價,特別是在大選期間情況更明顯,政府提出的農損賠償卻無法滿足絕大多數農民需求。

面對災變,其他國家農業政策是否提出相應之道?彭啟明舉例,印度的農業保險制度成熟,是由政府資助推動,再委由印度農業保險公司執行,建立評估農民種植作物特性的機制,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

針對民間提出農業保險方案,農委會輔導處回應,曾委託國內學者研究,但由於推動經費過於龐大,目前暫無實行計畫,現階段仍以農損補助為主。